開始內容
裝飾
黃仁龍

第190屆 

學位頒授典禮

 (2014)

黃仁龍

名譽法學博士

副校監,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各位嘉賓,

容我代表全體名譽畢業生,誠摯致謝大學頒授殊榮予我們,並感謝Wilkinson教授讚詞的美言。

「香港是否改變了?」這是今天我們經常聽到的問題。改變可以帶來進步,改變也可以意味衰退,然而改變是不能避免的。大學是孕育改變原動力的搖籃,是我們年輕的一代培育適應力和耐力去面對轉變的地方。因為生活的多元化,故此轉變在所難免。人類的利益繁雜,人類的想法更紛紜。不同的利益與觀點,使人分歧多於團結。把社會聯成一體的,是更高層次而超脫的共識,一套共同擁戴的價值觀,構成整個社會賴以運作的根基。

這些聽來太耳熟能詳、老生常談了。然而,當明報前總編輯及港大校友劉進圖上月受到暴力襲擊時,上述社會共識的核心受到傷害,底線的基本原則動搖了。那震撼超越了對暴力殘酷的自然厭惡,那暴行引起了更嚴重、更廣泛的憂慮:今日香港怎可能仍然存在著這種危險和威脅,恐嚇着那些不過是忠於一己使命之士?警號已經響徹了,又同時匯聚成同等強烈的決心,要確保我們所珍視的共同價值不容損害絲毫。同時,當我們眼見香港日益兩極化,對立陣營的示威者互相喝罵,甚至流於廝打,互聯網絡上不同群組的衝突更為極端與非理性,就知道我們那本來已不穩定的共識,正在迅速地縮小。

當轉變像海嘯般突如其來淹蓋我們,或是像漣漪般悄然來到浸透我們,我們可以緊抓住什麼呢?我們怎樣可以積極而勇敢地面對改變,可以拾起滑浪板,離開海岸,駕馭那轉變的浪潮呢?在核心層面,讓我們剛正持守;在非核心層面,讓我們開放自由;而在一切事情上,讓我們立足仁愛。

在核心層面:剛正持守

區分核心與非核心的決定,往往是主觀性、爭議性、甚至哲學性。然而積極探求兩者的區分,對個人和社群的福祉,都是有必要的。因為認定和牢化某事作為個人核心的立場,有著深遠的結果,所以必須以最高度的慎重來進行這項任務,並且視之為一項持續進行的過程。試以捍衛權利為例:權利不單是慾望或需求,即使基本法與香港人權法案保護下的權利,有些是比其他的更具基本性。根據法庭過往的判決,這些權利的不可侵犯程度各有不同,而法庭給予立法者和行政機關作酌情決定的空間,對某些權利適用,而對另一些不適用。

「核心價值」或許是今時今日最普遍用的詞語。很多時候,「核心價值」被等同於一個主張或是意識形態,又有時候被等同於多種權利和自由。然而很容易忘記的是:相對重要的,不是那主張本身,而是應該被視為從這主張之中獲益的人。我們的確需要滿腔熱誠才能做好一件事,但是熱誠只是馬力;不能取代引擎本身。引擎仍然必須準確地運作。到底別人能否真正從我們所倡議和爭取的主張獲益?抑或只是滿足了我們自己的熱情,或是肯定了我們自己的信念,或是修飾我們自己的自大?

然而,核心的價值,一旦經過嚴謹的檢視和堅定的信念確立,就定須捍衛,不問代價。

首先,我們要捍衛核心要素不受侵犯:當劉進圖遇襲,那不單是基本的法律和社會秩序,或是生存權和人身安全受到侵犯,而是超越個人利益的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受到威嚇。引用古埃及雋語:「對暴力視而不見,就是助長敵人的雄心。有魄力是勇敢,但是懦弱是可鄙的。」當暴力來襲以打壓合法的權利時,就是打擊我們公民社會的基礎,而我們的社會已經正確地以團結而強烈的譴責作出回應。社會必須以法律強有力之手作出回應:不容任何罪犯逍遙法外。

我們,尤其是在前線行使那些權利的人,必須勇敢地作出反應:以信心回應,堅信在正義的赤手空拳團結一致之下,即使鐵刄亦會斷折;以儆惡懲奸回應,而非報復;以更新的決心回應,決心更負責地行使我們的權利,和更努力地履行我們的義務。就捍衛我們所主張的任何權利而言,這是歷久以來最有效的方法,好使我們捍衛的自由或權利本身的優點得而明示於眼前,不單是靠打勝仗征服,更重要的是展示我們是使用這些自由權利可被信任的好管家。很可惜的是這點往往被忽略,而可悲的,是某些人過分濫用權利,結果正正成為那些珍貴權利受到最大破壞的罪魁禍首。

其次,我們必須捍衛核心價值對抗較隱晦和漸進的侵蝕。剛正持守的態度,令人時刻儆醒和抵禦逐步的磨損,剛正持守的態度是抵抗引誘的道德力量,把核心價值置於高過個人及個人利益之上。《箴言》智慧的教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不要變成路易斯形容為「沒有胸廓的人」,缺少(以連接頭腦和身體的胸部比喻的)道德力量,把頭腦內追求美善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力量,以駕馭人性中的動物本能。

法治不只是框架,而是整個大環境,在其中,基本權利與自由受到保障,公平和正義藉以得到維持。正如自然環境一樣,它易受外來因素影響,慢慢而逐漸地改變。在史無前例的一國兩制憲政秩序下,我們必須特別儆醒。內地與香港兩種不同法律體系接壤,產生前所未有的問題,當中牽涉重大和複雜的法律觀點,和深遠的政治含義;任何就憲制討論上的司法判決,必須同時符合基本法、普通法,及案件本身的公正性。香港與內地在社會與經濟範疇的快速融合,亦令我們有需要在維護法治上更加警惕。隨著巨額資金流入,誘惑多不勝數。經過主理公訴檢控七年,如今回到商業領域私人執業,我可以作證:金錢帶來腐敗,而大量金錢更帶來大規模腐敗。

法治無容置疑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如果能令對於法治不太熟悉的人也能看得出我們不會以法治為代價,換取任何個人得益或方便,我們就成為法治最佳的捍衞者。我們保護的價值觀,最能實現及保守之道,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擁抱它:在商業、職場、競爭和其他形式的人類互動中,表現對法律的尊重,堅持公平競爭,緊守誠信,和行為正直。真正的挑戰,不在於譴責清楚的滔天大惡,真正的憂慮在於大家傾向容許小惡行逐漸滲入。法律不應視為不外是例行公事,而是具實質的。在無人監視下仍能恪守法治,就是法治精神最終的體現。

再者,要珍惜和捍衛我們的司法獨立,這是基石。雖然個別法官不可能從無犯錯,而司法制度必須保持高質素,不過公眾必須尊重司法作為一個體系及作為法治把關者。司法判決未必每次都受大眾歡迎或政治正確。如果有一天司法判決經常如此,那將是可悲的一日。正如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在法律年度開幕禮所言,即使法庭上雙方爭議涉及政治、經濟或社會後果,例如牽渉到政府政策事宜的案件,在任何時候,法庭都是只考慮雙方分歧的法律上問題。

在非核心層面:開放自由

現在說到非核心的層面,正正相反,因為把同樣嚴苛的制度用於非核心因素,會形成阻礙與破壞,對於促進任何有意義的共識,協議和合作,造成不必要的障礙。

基於缺乏安全感、無知、癖好或是純懶惰而對轉變有所排斥,會導致停滯不前。對香港這樣的經濟體系而言,興或衰繫於我們有多靈活和能否適應。香港沒有條件封閉內視或自滿,在非核心層面上開放自由,容讓我們去尊重-即使不能擁抱-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種族、文化或出生地不同的人,及思想、語言、行為不同的人。我聽聞有人慨嘆時下有部分年輕人迴避競爭,特別是來自香港以外的競爭。他們採取了不同形式的保護或逃避主義,再用堂皇的門面作偽裝。「本土文化」和「香港身份」,固然本身有其珍貴價值,卻不幸地用作方便的出口,藉以逃避必須參與的競賽。與「全球化」背道而馳,部分人退至狹隘的「族群主義」。在這種土壤上,偏見與歧視,尤其緣於種族、文化或背景差異的,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本來合情合理的差異分歧,由於某些不幸的有限資源錯配,受到煽風點火,升級成為不包容、歸咎、排斥、甚至公開衝突的原因,這肯定會拖跨香港。在非核心層面的開放自由,亦打破個人一己之內抗拒改變的慣性作用,它是創意的生命線,把思想準備好,在遇上不同和轉變之時,受到刺激誘發;它釋放思想,脫離陳舊的和墨守成規的方法;是新浪潮內的能量,在個人之內強有力地運作。

在一切事情上:立足於仁愛

最後,是什麼鞏固了剛正持守的精神?是什麼提煉了道德之鋼?是什麼喚起勇氣?是什麼推動追求善良高於個人利益?相反地,是什麼產生暴力?是什麼孕育仇恨?是什麼帶來歧視?

是什麼誕下懦怯?是什麼引起妥協?我的家是一個壁壘還是一個庇護所?我的財產是個人收入還是可分享的資源?我是「獨一無二」或是只不過「眾人之一」?一切還看個人態度和他們建立的社會文化:急功近利,或是敢於奉獻。

且看電影(我是指好的電影):有某些放諸四海皆準而永恆的主題或是結局,會帶來欣慰,溫馨和令人滿足的良好感覺。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符合人類靈魂渴望而追求的情操。這些令人舒泰的東西,不須局限於「夢工場」的產品,夢想可以肇造長遠方針和短期目標。在香港,仍然有很多「真人真事」觸動我們的心:在深水埗開辦「窮人飯堂」的「明哥」;樹仁大學已故校長鍾期榮奉獻一生培育青年;還有很多很多在你我身邊未被注意到的人和事。

很多「真事」是我們沒有見到,因此我們並沒有參與,因為我們人人太過忙於自己的生活、生意、職業、家庭、子女、以及在某方面自我追求卓越。在追求卓越之上,或許我們應該更強調爭取卓越的目的所在。在人生競賽中,假如最終的奬品是不能分享的,則其價值有限。假如冠冕並非同時有著服務的召喚,那就不外是可腐敗的冠冕而已。

在轉變及未知之數當中,假如我們在一切事情上用仁愛為其加添色彩,香港就仍然大有希望。

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