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內容
裝飾
達安輝

第143屆 

學位頒授典禮

 (1992)

達安輝

名譽科學博士

達安輝教授代表各名譽畢業生致謝詞時,詳細就本地醫學教育多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醫科只是其中一項專業,當中所涉及的問題,其他專業學科也可能有同感。

達教授先談到醫學教育發展的三個階段:本科生課程、醫科深造教育及在職培訓和延續醫學教育。就本科生課程的情況而言,他指出世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許多昔日無法醫治的疾病亦已有了預防疫苗,因此,自戰後以來,港大醫學院已三度檢討及改進本科生課程,現時學院的難題是如何在有限的五個學年中,將所有有關科目擠進本科生課程內;如能改變目前臨床學系按重視上課節數的等同全日制本科生人數的資源分配方法,各科目中許多有關實務方面的知識,就能安排在畢業後再修讀,避免學生出現囫圇吞棗的情況。

至於醫科深造教育及培訓工作方面,隨著本地醫學界與英國皇家專科醫學院的關係即將改變,本港需要一所醫學專科學院承擔畢業生日後的進修及培訓工作。達教授透露,政府於1990年已批准該學院的成立,並已委出籌委會負責有關工作。新學院將會有多間分科學院,為已完成實習工作的畢業生提供六年專業培訓,部分培訓工作更會在海外進行,完成課程後,學員將獲頒授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資格,而該學院將會成為本地唯一可頒授專科醫生資格的學院,所有院士亦會列入香港醫務委員會未來之專科醫生名冊上,此舉將有助一般市民在求診時識別專科醫生。此外,為了保持各院士對有關專科發展的認識,達教授希望學院能在若干時間後為院士重認專科資格。至於延續醫學教育的工作,亦最適宜由學院負責,以協助醫生不斷追求新知,與時並進。

另一方面,達安輝教授強調醫學教育不應只把重點放在新技術的運用,把醫生看成一台醫療機器;他認為醫生應是一個智者,不但具備專業知識,還有一副精明頭腦,具分析力、能理智地處理問題,因為新科技的發明,往往會帶出許多問題,並非醫療工作那樣簡單,故此,醫學教育也應培養醫生同時作為仁者,關注人權、人的價值觀、生活質素、死的尊嚴、健康護理經濟學以及那些對醫療工作及社會同樣重要的問題。

達教授認為,毎個醫生都明白保持健康有賴多個因素,因此一個健康社會除了有完備醫療措施和設備外,還要具備多項社會因素;就如居住、教育、工作條件、就業率、環境衞生、食水供應、汚水處理、食物檢查、控制汚染及健康教育等都不容忽視。他又寄語醫科畢業生應將眼光擴闊,既要留心醫學知識,又要關注醫院診所以外的事物,以孫中山先生的哲學為典範,在社會醫學、行政管理以至醫學政治上加以發展,因為今年正是孫中山先生在港大醫學院前身的香港西醫書院畢業一百周年。

裝飾